当前位置:主页 > 项目申报 > 市局级
市级企业技术中心
发布时间:2025-05-12
一、总则与目标
‌设立目的‌
旨在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,完善创新体系,引导行业技术进步。例如深圳聚焦创新驱动战略,南京强调产业科创中心建设。
‌管理主体‌
通常由市级发改委或工信局牵头组织认定和评价工作(如长沙、青岛、扬州)35,部分城市联合科技、财政、税务等多部门协同管理。
二、认定条件
企业需满足以下基本要求:

‌资质与规模‌
具有独立法人资格且经营满2年(青岛、德州);
主营业务收入门槛差异较大:青岛要求1亿元以上(战略性新兴产业可放宽至5000万或1500万)5,哈尔滨无明确收入限制但需具备行业竞争优势。
‌研发投入‌
年度研发经费最低标准从100万元(哈尔滨)到300万元(青岛)不等;
国家层面要求不低于1500万元,专职研发人员≥150人;
‌创新基础‌
需拥有专职研发团队(哈市要求≥10人)及技术带头人;
研发设备原值门槛差异明显,如哈尔滨≥200万元7,青岛未明确金额但需具备完善实验条件。
‌机制建设‌
需建立规范的技术中心组织体系、产学研合作机制及知识产权管理体系。
三、认定程序
‌申报方式‌
按年度集中申报,企业向属地主管部门提交材料(申请报告、评价表及证明材料);
区县(园区)初审后推荐至市级部门。
‌评审流程‌
多采用第三方机构评审(如哈尔滨、德州);
结果公示5个工作日,无异议后发文认定。
四、管理机制
‌动态评价‌
实施运行评价制度,如长沙、青岛要求定期提交评价材料,不合格者撤销资格;
‌变更备案‌
企业名称、重组等重大变更需及时报备(哈尔滨、德州);
‌退出机制‌
对弄虚作假、未通过评价或违规企业取消认定资格。
五、政策支持
获认定企业可享受:

‌资金奖励‌
如南京、青岛等地提供专项资金支持;
‌税收优惠‌
部分城市参照国家政策给予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或进口设备免税;
‌优先推荐‌
择优推荐申报省级或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(长沙、扬州)。
六、区域差异
‌认定标准灵活性‌
部分城市对新兴产业/未来产业降低门槛(如青岛对基因与细胞、量子信息领域企业放宽收入限制);
‌部门协同度‌
南京、扬州等地实行多部门联合管理机制26,而深圳、长沙由单一部门主导