仲裁案件失信
发布时间:2025-05-16
仲裁案件导致的失信,是指企业因未履行经司法确认的仲裁裁决,被人民法院依法纳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(俗称“老赖名单”)的信用惩戒状态。
一、纳入失信名单的法定条件
.
前置程序
.
仲裁裁决需经法院司法确认并进入强制执行程序,债权人需向法院申请执行。
法院需向被执行人发出执行通知并责令限期履行义务。
.
主观恶意行为
.
有能力履行但拒不履行:如隐藏财产、转移资产或拒绝报告财产状况;
妨碍执行:通过伪造证据、暴力威胁或虚假诉讼等手段抗拒执行;
违反限制消费令:在强制执行期间进行高消费行为(如乘坐飞机头等舱、购买不动产等)。
二、失信惩戒的具体后果
.
信用限制
.
个人征信记录将被标注失信信息,影响贷款、信用卡申请及企业融资;
失信信息同步至政府采购、招标投标等平台,限制参与公共事务资格。
.
行为限制
.
高消费禁令:禁止乘坐高铁/飞机、入住星级酒店、子女就读高收费私立学校等;
职业资格限制:国家工作人员、人大代表等失信人员将被通报所在单位。
.
公开曝光
.
失信信息通过“中国执行信息公开网”公示,保留期限一般为5年;
法院可向媒体推送典型案例,扩大社会监督范围。
三、避免失信风险的应对措施
主动履行义务:在仲裁裁决生效后或法院强制执行前,通过分期付款、资产抵偿等方式履行义务;
异议申诉:对执行依据或程序有争议的,可向法院提出执行异议或申请撤销仲裁裁决;
执行和解:与债权人协商达成执行和解协议,避免被纳入失信名单。
示例:某企业因未履行劳动仲裁裁决的工资支付义务,经法院强制执行后仍隐匿财产,其法定代表人被列入失信名单并受限乘坐高铁。